呵呵 這個主題實在範圍太大了,其實我說要說得觀念在攝影大師面前不值一晒。但是在以前底片時代要完整的表達出『沖洗出來的照片』跟自己所想的一樣,除了精準的曝光,更是需要沖洗的功力以及溝通。所以才那麼多人選擇『正片』作為自己創作的方式。而所謂我這篇提到的觀念是從ZONE SYSTEM而來,就是如何完整的呈現自己所預想的光影。以前可能需要強大的曝光技巧加上暗房經驗功力,而現在靠著電腦輕輕鬆鬆就可以修改。好了不多說,進入LIGHTROOM吧。
先附上一張範例!
這張照片是在陰天下拍攝,利用測光表用『入射光』測光,拍出來的RAW基本上就很接近現場看到MD的模樣。然而實際上我想要做進一步的修改,我並不希望他表現的是陰天的調子,另外我也希望臉部能夠再中間調或是中間偏高,卻又盡量維持細節。
另外陰天的反差應該比較低,但是實際上這張得反差頗大『我指的是暗部的反差』。好,我說了那麼多一定有人霧颯颯。我們就來看色階分佈圖吧。
先大致解釋一 下X軸的部份代表的是最暗到最亮,就是你螢幕上可視光的最暗到最亮,灰階來說就是1~255。而Y軸的部份代表的是再這個亮暗階段上像素的分佈,簡單的說越高峰代表在這個亮暗部份的畫面佔越多數。
所以這張照片可以看出,畫面上全部的的畫素都在中間一半以下偏暗,但是這些波形卻是高低起伏,這代表的畫素雖然都在暗部,但是反差是足夠的。好,那我現在來嘗試修改。
這邊先增加2.2EV,這邊可以看到畫面有亮部的部份而有大部分是藍色,也就是後面門的部份是屬於偏亮的地方。這時候可以適度拉高一下recovery的部份,recovery是讓你補回一些畫面的細節,因為在增加曝光的動作中,多多少少會損失一些細節部份。
這樣就是一個完整平常大家在自然光下光源充足的照片,而且在這張範例中對比已經足夠了,所以並不太需要去動到曲線,這邊留在其他範例介紹。
在這邊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後製觀念,那就是在一般正常用數位相機拍照的時候,CCD的特性寧可稍微曝光不足也不要曝光過度,因為當曝光過度的照片是很難修改回來的。怎麼說呢看下面這張照片範例。
這張照片明顯就是曝光過度,然侯看紅色框線的部份,你可以想像本來應該出現再畫面上亮部的畫素,現在都已經破表跑到外面去了,換句話說我們在軟體中已經很難把他修正回來了,接下來我們嘗試對這張畫面做『減少曝光』跟『Recovery』或是減低亮度。我做了-2.21EV跟Recovery(26),是波形是往左邊了,但是亮部原來應該有的峰型卻不見了,是的相機並沒有辦法紀錄這個部份。這個時候就算是降低亮度也是於事無補。
其實這部份我們對於RAW檔所作的更改,就類似以前相館對於沖洗照片所作的修改,增減曝光,加減光增加減少對比的部份,進入數位時代以後這部份得以操控在玩家自己的手上,這樣的便利性是以前所比擬不上的。
另外要強調的是對於畫面上光線的表現,並沒有一定的對錯,以第一張曝光不足的照片來說,其實也有他的味道,他比較忠於表現當時現場的光線。然後藉由軟體我們在事後的表現有更多元的方式,你想要怎樣的曝光,更是在你拍攝之前就應該預想好的的喔,這是在拿相機時就必須好好注意的地方。
2 則留言:
不值一哂,不是不值一曬。哂,音審,笑的意思。
謝謝啦。國文不太好 趕快改過X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