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關於over & under曝光與後製關係

最近在Mobile01,PTT甚至其他討論區都見到關於這類問題的討論串,對於拍攝前有『寧可under也不要Over』『over一些才能獲得最多的細節』兩種說法,而大家更是討論的沸沸洋洋。
其實以我的理解來說,這兩派說法其實沒有衝突,因為第一個說法是一個拍攝的原則跟經驗,而第二的說法則是強烈的理論派。然而這樣的討論讓很多剛入門的新手無所適從,我想與請別人給你魚,不如學怎樣釣魚吧,下面我會仔細的說明細節跟後製的關係,至於要怎麼應用我想就是大家現場拍攝的想法嚕。

首先附上一張照片以及『色階分佈圖』。



各位可以看到這張夜景圖,重點是他的色階分佈圖。以後製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張曝光under的照片因為他的70%以上的高亮度部份是沒有畫素的。因此假設我們希望這張照片可以亮一點的話必須增加EV值。然而只要曝光增加EV必然就會讓色階間的細節遺失。
然而 這時候我就必須解釋 為什麼有一派說法傳自 『數位相機RAW檔聖經』裡敘述說到為什麼"寧願稍微過曝,也不要曝光不足"因為在數位編輯的觀念裡面,什麼樣的色階分佈圖是可以獲得最大的細節呢!?就是從最暗到最亮都有像素分佈且高低起伏。長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在回來討論第一張照片,這邊我必須要強調說『數位相機RAW檔聖經』裡面這段文字是確確實實沒有錯的,他的意思是 在我第一張照片裡面的這張曝光假設我可以按下快門的時候就增加了1.4EV(或是快門慢個2.5倍)而得到這樣的圖


這張圖雖然看來似乎過亮,也沒有原來曝光的的夜景感覺,但是這時候我們-1.4EV的話,不但畫面曝光合理,而且可以獲得更多的細節,也沒有增加EV值產生雜訊之類的壞處。
因此在用數位相機拍照的時候,當你認為LCD裡看起來美美的曝光正常,以後製的角度來看這不見的是最好的,最好的辦法是在拍照時就把最多的明暗細節帶回去再利用RAW檔處理軟體處理曝光明暗對比。

嗯,這邊說完大家一定會疑惑那第一個派別呢!?為什麼寧可under一點。其實我平常還是習慣under一點的,尤其以前拍底片時除了測光表有誰有辦法拍完馬上看到色階分佈圖呢!?因此我寧可稍微under,也許我拍攝的時候曲線圖是這樣的。




然後回家後再利用軟體增加EV值取得我要的曝光,當然我也知道在增加的過程中色階變化會變得沒有那麼豐富甚至會有雜訊出現,但是基本上在1.5EV裡面我自己都還算可以接受。
雖然現在數位相機隨拍及看非常的方便,而且除了DSLR甚至很多DC也內建了色階分佈圖讓您參考,如果您很龜毛很要求品質,那你可以使用第二派拍法,每次拍完馬上看色階圖增減光圈組合獲得最多的細節(挺累的),遇到搶拍或是人像特殊的表情動作您可能就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然而這樣的理想拍照方式也不是沒有缺點的,缺點是什麼?就是怕你真的過曝。怎樣的過曝呢?萬一你沒控制好快門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一堆像素都跑出相機CCD可以紀錄的範圍了(也就是色階分佈圖的右邊破表),簡單的說何止是細節不見了,是根本毫無細節可言,你連顏色明暗的資料都不齊全了!!當然這張是比較誇張的示範。所以為什麼這是第一派的理論,意思就是寧可稍微曝光不足我還可以稍微接受沒有那麼多的細節,但是沒辦法忍受過曝以後的一些明暗顏色資料遺失了。了解了嗎?

總結:簡單的說,我們以色階分佈圖來看曝光的話,就是不管怎麼拍你千萬別曝光到色階分佈突破表,但是沒破表的情況下我們盡量讓他達到100% MAX 獲得最多的細節是最理想的狀態。然而在實際拍攝中也許你沒有那種心力或是拍攝主題也不允許你失誤的話,些微的under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沒有比較的話有幾個人可以看出你細節不夠呢?至於怎樣利用,我想適當的測光工具加上經驗是很重要的嚕。
另外我在LIGHTROOM裡面也有提到曝光的操作可以參考一下。

2 則留言:

覺者 提到...

這篇不錯歐
給你推一下

Chorwin 提到...

谢谢大师的详细解释!